为进一步提高桑家疃社区居民群众反诈骗意识,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云上社区”可持续社区实践团在进行 “红色1+1”党史融信息,走“新”又走心党史红色教育活动之余,6月23日上午,实践团在桑家疃社区三楼文化活动室开展反诈宣传讲座。
此次讲座由“云上社区”可持续社区实践团成员张可欣担任主讲人,主要围绕生活类骗局、“投资理财”类骗局、“保健品”骗局、网络类骗局、 电信类骗局四类典型诈骗案例以及如何防范诈骗等内容进行讲解。

讲座伊始,张可欣同学对四种诈骗方式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通过真实案例、网络视频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诈骗的存在形式,教会居民如何一眼识别诈骗陷阱,并提出“反诈灵魂十连问”,引导社区居民结合自身经历与身边案例进行反问、反思。

在诈骗类型中,“保健品”骗局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上当的,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居民们的身体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诈骗团伙宣传的产物神乎其神,甚至“包治百病”,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众多消费者。张可欣同学讲到:“有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买了所谓的‘包治百病’高效药,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才不幸离世。我们要严防骗子,不能让他们乘虚得逞。”

“大家知道2021年山东省共侦破电信网络诈骗多少起吗?”张可欣同学问道,有人说5千起,有人说1万起,有人说2万起,众说纷纷,答案都不一样。张可欣同学和居民们分享到,“2021年山东省共真侦破电信网络诈骗3.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万名,共拦截诈骗电话513.6万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难度非常大,随着国内对电信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强,不少诈骗团伙为了逃避打击,选择转移到境外作案,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增加了难度。”

讲座最后,张可欣同学提醒居民“四不要”,不要轻信陌生的来电、短信和来路不明的链接、广告;不要轻信所谓的“信用卡代办机构或人员”;不要随意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告诉他人动态验证码、银行卡卡号。还向社区居民们推荐国家反诈中心础笔笔,提示居民朋友们加强日常学习,提高警惕意识,遇到诈骗保持冷静,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通过此次“全民动员防诈骗,织密社区‘安全网’”防诈宣传讲座,桑家疃区居民学到了防诈骗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反诈骗能力,能正确判断生活中遇到各种骗局。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云上社区”可持续社区实践团在行动!
(供稿:大数据学院“云上社区”可持续社区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