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在举行完出征仪式后,智能工程学院“情系黄河,遇践青春”黄河发展实践团出发前往本次活动第一个目的地东平县接山镇山神庙村的115师后方医院、革命先辈之家以及伤员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学习和探访。

(叁下乡实践团在115师后方医院与当地李会计合影)
山神庙映抗日魂,英雄何止一人
接山镇山神庙村位于东平县与肥城市的交界处叁面环山树林茂密,这里距离当时抗日战争时期的115师陆房突围战地点仅6公里,是115师的后方医院。在这青山环绕的小山村,家家有动人的传说,户户有感人的故事。实践团到达此处后山神庙村的李会计热情的为大家介绍115师后方医院内曾经发生的红色事迹,以及在这里记录着的先辈们流血流汗的往事。

(李会计为大家讲述后方医院里的红色故事)
依托山神庙村历史背景红色文化充足的优势,实践团在后方医院中增长了大量的见闻,藏兵洞、藏粮洞、地道、指挥所一个接一个的映入实践团成员的眼帘,李会计指着一栋栋小小的土屋介绍到,山神庙村的这个医院是山神庙群众自愿为东进支队腾房子、挤床铺,拼拼凑凑才组成这么一座医院。“民众是真的打心底里信任我们的党和党的军队啊,当时我们这么一小山村就能安排伤病员四十多人,但敌人两次进村愣是没有一个伤病员落入敌手,以前的村长赵学宽把自己的祖坟挖开帮医院藏药。”何为英雄,党、军队、人民均为英雄。

(后方医院里的藏粮洞)
耄耋翁忆往昔事,一片岁月峥嵘
在李会计的带领下实践团见到了村里年高八十的两位老师——赵老师和张老师,实践团亲切的为他们带来一些慰问品,陪老人们实话,听他们讲讲以前的故事,赵老师指着不远处的群山讲到:“村庄只有西面一条道路通往外界,以前远处的那片山树林比现在还要繁密,当时小鬼子来了后就算是拿望远镜望也是根本看不到人的,但他们又怕中埋伏不敢肆意行动,115师的突围也就有了地利。”短短几句朴素的话语便讲述出战斗的残酷以及敌众我寡的被动,老人们回忆着当年的记忆亦或是自己祖辈的话语,战争的残酷仍未在层层传递之中褪色。

(实践团认真听两位老师讲述当年的故事)

(实践团跟两位老师及其家人合影)
当代人寻百年忆,红色精神永固
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充实,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保护和建设红色革命老区,山神庙村“两委”先后成立,他们在这里带领着乡亲们保护红色文化,修旧如旧传承发扬。实践团为继承学习红色精神来到无名烈士的纪念碑下,步行登上无名烈士纪念碑组织集体默哀,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实践团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默哀)
最后实践团在党徽下庄严宣誓,永不叛党的誓言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铿锵有力。鲁迅曾写下“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身为共产党员,亦或是共青团员,人民始终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行为准则,更是思想标准。愿实践团的各位发扬前辈们吃苦耐劳、不拍牺牲的精神,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撰稿:智能工程学院曹森)